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國4豐潭施工,千年文化資產得以重見天日
 
 
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施工期間,發現距今約4000年前之「朴口遺址」,其位置恰位於本路段最主要的隧道施工洞口,在歷經29個月的搶救過程後,終於在今年搶救完成,部長林佳龍對施工單位與考古搶救團隊在工程進度與文化資產保護之間創造雙贏的努力印象深刻,並表示嘉勉。
106年9月13日施工單位在豐原1號隧道西洞口路塹段主線降挖時,發現「朴口遺址」而停工辦理緊急搶救發掘,工程單位與文化遺址考古搶救團隊配合協調下,採分區搶救挖掘營埔及牛罵頭等不同時期之文化層,搶救發掘面積達5318 m2,前後歷經870日曆天,會同專家學者共計辦理10次之現地會勘,終於109年1月31日經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函復確認全部的田野現場搶救考古發掘工作完成,同時交付工程執行單位辦理後續施工。
朴口考古遺址位於豐原1號隧道(長約1.8公里)西洞口主線上,為本路段最主要的要徑作業,施工期間為避免可能存在的文化遺址因工程施工而遭受破壞,工程單位依環評承諾小心翼翼於施工地下開挖期間,委請考古學者進行施工監看,於106年9月13日在豐原1號隧道西口施工降挖過程中,因朴口文化遺址之重大發現而停工辦理緊急搶救發掘,雖然對工程進度造成影響,但工程單位立即停工並配合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單位全力搶救,使深埋於地層的早期人類文化層,得以披露於世,供作研究臺中史前文化的重要資料;為降低文化遺址搶救對工程的影響,經工程單位與專家學者及文化遺址搶救考古團隊密切研商,決議採分區搶救方式進行,期使隧道可及早開挖進洞,目前田野現場搶救考古發掘之成果呈現出工程局部停工等待確實值得,且有其必要性。
朴口遺址目前確認包含有二個史前文化層,其中下文化層屬新石器中期的牛罵頭文化,年代約當距今4000~3700年左右,埋藏深度約當在地表下7-10公尺處;晚期則為營埔文化層,年代約當距今3000-2600年左右,埋藏深度約當在地表下3-4公尺左右。本遺址主要的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其中又以形式多樣化,且再製情況頻繁的玉器製品最引人注目;此外,並出土不少以砂岩礫石排列的人為構造物,可能作為房屋建築基礎或駁坎使用,尤其遺址內常見因天然災害所帶來的大量礫石散亂堆積的土石流現象,可能影響當時人的生活,但是大量砂岩礫石的來源,也成為營埔文化人製作石器的重要材料來源,並因此出現製造石器的工作場遺跡。朴口考古遺址的新發現,除了補足了自大甲溪南側、台中盆地東側豐原丘陵西麓緩坡地至大甲溪中上游之間的考古資料空白,其所在地因地處車籠埔斷層線行經區域,也提供史前時期人類可能也遭致與九二一相類似的自然災害的考古遺址資料,對於地震、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可能也同樣影響史前人類的現象,更提供絕佳的研究案例。目前,搶救考古團隊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後續的標本整理工作,有待標本與相關資料整理完成後,就可讓這一個曾深埋於地下3~10公尺下的史前人類生活面貌,有機會重見天日。
「朴口遺址」之文化層搶救發掘,在工程單位配合搶救考古團隊採上下2層共6個分區進行趲趕,初期營埔文化層搶救發掘面積為2196 m2,後續牛罵頭文化層擴充搶救發掘面積為3122 m2,歷經2年4個多月,已於109年1月31日完成田野現場搶救考古發掘階段性之任務。後依〈考古遺址發掘資格條件審查辦法〉第9 條規定,搶救考古團隊應於發掘結束一年內,將出土遺物造具清冊及原始發掘紀錄影本提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並於發掘結束三年內,完成發掘報告及公開發表,與提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備查。
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工程施工團隊深知民眾對此段道路期待已久,豐原1號隧道西洞口文化遺址搶救發掘等諸多困難亦已克服,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也將秉持「落實工安」、「堅持品質」及「確保工進」之精神持續趲趕,期望國道4號臺中環線豐原潭子段於111年能如期如質完成,提供大臺中地區民眾一條安全舒適的環狀高快速公路。
                             
新聞聯絡單位:高速公路局
工務組組長:楊熾宗          電話:0921-818170
第二新建工程處處長:郭呈彰  電話:0975-261831
 
 
新聞網址: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95&p=16768
列印時間:113-3-28 下午 05:31:34
上架日期 109-03-28
資料維護單位:秘書室公關研考科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 109-03-28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