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

國道一號銜接竹科園區新增交流道工程

生態工法之規劃設計內容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正引導出本計畫案之特點,本計畫區位處於中山高速公路橫越路竹及阿蓮鄉之交界,而工區範圍僅為一至二公里之交流道設計,其所涵蓋之範圍對於一般之生態系統而言尚稱為微不足道,甚可視為一個點的生態空間,而本計畫區內主要之排水渠道為高速公路西側之下社埤土庫支線大排,故利用此次改道及重建之機會,藉生態工法之運用希望能改善整個生態系統之一個點,他日配合各點達成線後,再成全面之生態復原,以達到回歸自然之優質環境。

  就本計畫案之生態工法運用,首先要處理的方向是以改善水質為重點,其餘以營造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期以循序漸進之方式改造成自然且合乎生態基本要求之基礎環境,故依本計畫案所在環境及地理條件;將本計畫內高速公路西側大排概分為五個生態區域,詳見圖7.4-1生態工程配置示意圖,各區域之特點及施作內容詳述如下:

1. 砌石或箱籠護岸工程渠道區
該區為高速公路西側大排因匝道出入而導致受迫改道或重建,因受制於用地及安全考量下,期望以接近自然生態之多孔隙且防沖蝕之護岸工程,另可利於植物生長之自然材質護岸形成自然植被,以減少視覺之破壞,詳見圖7.4-2

2. 沈澱池、水質淨化渠道區
沈澱池的設置有助於收集非點的污染源及減少沈澱物質的散落,對於改善大排的水質極有助益。一般常見者有角型、鳥囊型、胃袋型、盾型、六角型及長橢圓型等。沈澱池的設計要點有如下幾點:
(1) 儘量以小型多點代替大型單點之設置方式。
(2) 儘可能以自然材質代替傳統之混凝土或漿砌石材料。
(3) 對於容量之決定可以土壤沖蝕量或清除淤積土石之頻率計算。
(4) 應特別考量日後之維護管理需求。設計清除淤積土石之維護道路時,應考量以機械直接搬運清除,並應防止洪水經由道路溢流。
(5) 出口之固床工應設置排水管,以便可以將池中的水份儘速排除,減少孳生蚊蟲、破壞環境。
(6) 入口處應防止堵塞而產生漫流。

以上資料,截至103年10月無新增內容。

上架日期    :96-10-09
資料維護單位  :規劃組環工科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03-11-10       
本頁點閱瀏覽次數: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