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國道穿越多樣的地景、週邊綠帶為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國道營運管理尋求工程與環境融合,並承接行政院永續會任務指派維護生物多樣性,因此以生態友善國道為願景,自97年起發起相關系列計畫,以長期、持續的精神進進行國道環境的復育工作。
二、調查目的
掌握國道沿線植被演替與變動,找出重要棲地與關注植物,提供國道淺山保育資料基礎。
三、樣區篩選與規劃
- 根據前計畫敏感里程更新樣區(路段),以一級敏感里程為主、二級敏感里程為輔
- 樣區分布:四大地理氣候區、各工務段
氣候分區
|
分局
|
預定樣區
|
敏感等級
|
選取考量
|
西南
|
南區
|
嘉義蘭潭
|
一
|
淺山近自然森林
|
南區
|
高雄田寮
|
一
|
惡地與近自然森林
|
南區
|
高雄燕巢
|
一
|
惡地與近自然森林
|
四、工作項目
敏感里程路段生態資源複查
|
動物道路致死課題
|
- 植物生態資源複查
- 動物生態資源複查
|
- 道路致死資料彙整分析
- 既有動物通道維護管理與成效評估
- 屏東工務段遷粉蝶道路致死課題分析
|
生態資料庫系統改版維護
|
諮詢與協助
|
- 深化前端查詢與展示功能
- 網路圖台提供地圖查詢與瀏覽功能
- 加強後台資料更新機制
- 持續推動資料開放
|
- 辦理教育訓練、專家顧問座談會
- 協助永續會解除列管事宜
- 生態課題諮詢及建議
|
五、植物生態資源複查
西南區-白河、新營、岡山、屏東段
- 特性:夏雨集中,冬乾季明顯且長
- 環境較嚴苛,需考量土壤排水性、耐旱等條件;有外來種入侵課題,需搭配移除工作
- 物種:羅氏鹽膚木、江某、厚殼樹、杜英、櫸、粗糠柴、茄苳、土密樹、大葉楠、白雞油、無患子
六、動物生態資源複查
98-103年間完成17處動物樣區調查,共調查記錄6類群動物456種包含特有(亞)種85種,各級保育類43種。其中族群稀少、移動較易受國道影響的中型哺乳類為優先保育標的。
類群
|
種數
|
保育
|
特有
|
哺乳類
|
32
|
7
|
18
|
鳥類
|
148
|
24
|
38
|
兩棲類
|
25
|
3
|
7
|
爬蟲類
|
24
|
8
|
5
|
蝶類
|
155
|
0
|
9
|
蜻蜓
|
72
|
1
|
8
|
七、動物道路致死課題
國道各工務段陸續完成中型哺乳動物生態友善措施的改善,包含於國道路肩設置動物防護網(含導引網)、利用既有結構物改善作為動物通道(跨越橋、穿越式高架橋和箱管涵)、高架橋下方整體棲地連結改善(排水溝跨橋與動物坡道、鏈網拆除、植被管理等),以及沉砂池動物坡道。成效監測評估工作主要為確認友善措施是否達到原設計目標,如降低目標物種道路致死發生率、提供目標物種利用、通行棲地或路徑等,評估方式則是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動物利用友善措施的情形,以及比較改善前後道路致死數量的差異。
101年於國道3號南北雙向285k+300至286k+600施作2,422m防護網。103年於國道3號南北雙向286K+568~288K+169增設動物防護網2,151m,累計4,573m。
(1)動物通道自動相機監測結果:
白河段友善措施歷年來累計記錄到中型哺乳動物4種,包括台灣野兔、白鼻心、食蟹獴和鼬獾(以上為改善目標物種);小型哺乳動物6種,為赤腹松鼠、鬼鼠、小黃腹鼠、台灣刺鼠、台灣鼴鼠、臭鼩(不含蝙蝠,蝙蝠於各處箱管涵點位均有零星紀錄,但無法辨識種類);兩棲爬行類6種,含長尾南蜥、多線南蜥、麗紋石龍子、臭青公、台灣黑眉錦蛇和盤古蟾蜍;鳥類21種,包括黃頭鷺、小白鷺、台灣竹雞、洋燕、白尾八哥、家八哥、白頭翁、紅嘴黑鵯、珠頸斑鳩、紅鳩、野鴿、翠翼鳩、金背鳩、紅尾伯勞、白眉鶇、赤腹鶇、白腹鶇、樹鵲、黑枕藍鶲、小彎嘴和灰鶺鴒,另外尚有貓、狗、羊等飼養動物和各類人車機具的紀錄。
比較改善前後的監測結果,改善後物種明顯增加,出現頻率亦有增加,包含犬貓等外來動物,此外改善後還增加了食蟹獴的紀錄,顯示改善工作有效的提供的目標動物穿越國道的路徑。目標物種中,改善後新增台灣野兔和鼬獾2種中型哺乳動物紀錄,但白鼻心的出現頻率降低,這些差異可能亦與改善前後監測工時不同有關,整體來說此處設施動物利用情形穩定。
從監測結果來看,白河段的防護網和動物通道改善成效良好,各類改善設施均有目標物種穩定利用,顯示動物通道在連結國道兩側棲地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2)動物通道設置前後道路致死紀錄差異分析
比較動物通道設置路段在設置前後的目標物種道路致死情形,可了解動物通道設置的成效。101年度改善工作於99年4月開始有臨時性防護網設置,其中動物通道臨時性防護網設置前1年有6筆紀錄,而通道設置完工後8年間僅有3筆紀錄,此明顯差異顯示此路段中型哺乳類動物的道路致死情形已經獲得改善。103年度改善後至107年2月的3年半間並無目標物種在此路段發生道路致死。
(3)動物通道維護管理
每季1次進行動物通道監視設備的檢查、資料回收和架設位置調整等工作,遇有監視設備或動物通道故障毀損情形則儘速與白河工務段聯絡,並提供相關處理方式和維護管理建議。
年份
|
國道
|
工務段
|
友善措施類型
|
防護網里程
|
其他改善措施里程
|
101
|
3
|
白河
|
防護網、邊坡導引網、動物通道
|
285k+300-286k+600
|
穿越式動物通道:285k+457、285k+654、285k+999
|
103
|
3
|
白河
|
防護網、邊坡導引網
|
286k+568-288k+169
|
穿越式動物通道:286k+568、287k+175、287k+528、287k+725、287k+877、288k+169
|
107
|
3
|
白河
|
防護網、平網改練網、水溝跨橋等棲地連結改善
|
281k+300-281k+860、
282k+000-282k+127
|
跨越式動物通道、棲地連結改善:大林隧道
|
100年公文動物通道防護
檔號:100/040502/0001/001/009
案名:路容景觀維護及認養
管有機關:高速公路局南分局
八、屏東段遷粉蝶道路致死課題
遷粉蝶遷徙時常會大發聲,一年有四個世代,端午、中元、重陽為高峰期,無原生的寄主植物,遷粉蝶可能也非台灣原生種。目前高公局邊坡有種少量鐵刀木, 而林務局平地造林量大(鐵刀木等外來種)可能是最易誘發遷粉蝶道路致死的路段。依據高公局96年的國道讓蝶道保育研究計畫結論,以防護網讓紫斑蝶提升飛行高度,並搭配外側車道封閉為最有效方式。
目前完成106年5、6、8月;107年5、6、7月共6次調查,年間與月間路殺數量變動大;蝶類道路致死熱點路段集中在381.1k-382.0k,遷粉蝶類佔6成,其次為紫斑蝶類,蝶類飛越高度多在車輛撞擊高度內1.5公尺內(39%),1.5-3公尺(44%)。
建議設置雙側防護網進行成效評估,國內外減輕措施包括:減少邊坡誘因(寄主、蜜源)、提昇高度(植栽、圍籬)、減少道路誘因(避風、吸水、溫度)、降低速限、引導通過等,並配合監測以確認改善成效。
九、未來與目標
國道路段穿越的淺山地帶由林地、水田、旱地、草地、溪流、埤塘、灌溉溝渠等多種地景類型鑲嵌而成,除具農林漁牧業的產出外,也提供多元棲地與共植物棲息,生物多樣較單一地景更為豐富。因此,高公局除承襲國道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要求,逐步進行全國道劣化環境改善復育工作外,亦主動積極規劃淺山環境復育計畫,完成國道淺山優先復育路段之保育工作規劃,使路權範圍用地可以發揮生態廊道功能增進棲地連結,並提供物種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