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局北工處蕭翔駿/撰稿及圖片提供
國道3號35k+000-42k+000屬北區工程處木柵工務段轄管區域,它的結構形式多為高填土路堤段落,中間穿插著數處短橋及橫越箱涵,提供地方道路通行使用;本段高速公路自民國82年通車以來,多以刨除後回鋪做為鋪面主要維護方式,刨深多少即回鋪多少,藉以維持著鋪面的平整度及汰換風吹日曬老化的表層鋪面。隨著時間推移演進,鋪面下方高填土就如同人們面對年齡跟老化般的不可逆,伴隨著引力產生壓密及沉陷的變化,倘若道路前後同時沉陷未必對行車產生太大的問題,但眼前面對的是不同結構,路堤與擁有基礎的混凝土結構物二者之間有沉陷量差異,引發了用路人行車的不舒適感,也是我們必須進行路段縱坡調整主要原因。
曾幾何時,工程問題無法用純工程角度來思考,養護工務段在考量縱坡調整的方式時,曾經討論過相當多樣的地質改善方式,包括地盤改良、明挖填築,或埋設地工織物、排水管等,以求一勞永逸的解決地層沉陷問題,但總是無法避開長時間封閉車道的關卡,白天封閉車道代表的是增加每一臺車的延滯時間成本,在車流量巨大的北區路段,並無合適的路段經得起日間封閉車道的衝擊,因此採用瀝青混凝土鋪面填築的方式,並於夜間8個小時侷限條件下,逐區逐步的調整高程,最終回復至舒適且符合規範的鋪面縱坡。
縱坡調整大略可分為下列幾個步驟:
1.施工前測量
2.縱坡調整設計
3.橫坡檢核
4.擬定鋪築計畫
5.現場放樣
6.鋪面鋪築
7.成果測量(收方)
工程首先辦理35k+000-42k+000南北雙向車道區域平面測量,用以蒐集高程資料並建立控制點,作為設計縱坡及收方計價之依據,緊接著利用測量資料進行縱坡設計,養護工務段於設計前先設訂縱坡調整設計的原則:
1.路段前後橋梁縱坡不變
2.以填高為原則,不挖降減少鋪面強度
3.鋪面設計高程盡量貼近現有地面,以撙節經費
4.符合部頒「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5.減少縱坡轉折點
6.加長豎曲線長度,降低縱坡轉折起伏感
在經歷多次折衝與多次討論後,養護工務段與承包商收斂出最符合經濟效益、符合設計規範的縱坡設計,同時全面檢核橫坡,確定設計沒有低於現有路面後,始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施作。實際施作不但需要準確的放樣,讓現場人員知道每間隔10公尺應該填築的高度,加上瀝青混凝土需要滾壓冷卻的特性,又必須受限於每日僅8小時的夜間工作時間,承受著準時開放通車的壓力,在時間、機具、材料、準確性重重牽制下,每天的鋪築計畫困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填築厚度較大的路段,為了避免車道之間高低差必須全斷面4車道施作,施工的交通維持更是一大挑戰,所幸施工規劃得當,終得克服困難如質完成。
維持舒適暢通且安全的路,是代代國道養護人堅信不移的信條,或許困難重生,或許自然界的變異阻礙,我們依然努力克服,戮力達成使命。
 |
▲ |
施作前鋪面差異沉陷 |
 |
▲ |
鋪築高程放樣
|
|
 |
▲ |
瀝青混凝土填築施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