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新時代的為官之道(上)

 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優良作品

高公局南工處林育正/撰稿提供

自全球化、經貿自由化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使我國不得不加入WTO後,經過10年,如今又面臨全球經濟衰退,超級資本主義遭到質疑,區域性的經貿協定開始在許多國家手中積極運作,似乎又產生對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的反抗風潮;非洲掀起茉莉花革命,占領華爾街也從美國單一事件演變成「Occupy together」的國際性活動。2012年,似乎世界又站在變革的轉折點上,面臨新時代,我們的確需要有新的思考與作為。
本書分12章及前言,各章標題看似沒有連貫,實際上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撰寫現代的公務員、文官、政務官應該具備的大視野、目前台灣面對的大問題,以及為政時該熟悉應用的執行能力。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下的政府角色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詹姆斯•羅西瑙(J. N. Rosenau)說:「沒有政府治理」的時代已經屆臨。日本趨勢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今日世界已到了無疆界的全球化時代,政府的功能將逐漸式微。
但是,作者認為「經濟離不開政治,政治離不開國家。政府的組織可能越來越小,但他的功能和角色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會愈來愈大。整體而言,『沒有政府的治理』強調政府不該壟斷所有的權威,反應改由多元的權力主體共同來進行協商、合作,而成為新的統治架構,也就是轉而主張『市場分權』、『社會分權』,甚或『地方分權』。依此,『治理』就是指國家權威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強制與自願的合作,甚至中央、地方及民間的合夥所形成的政策網絡關係。」
由於科技的發展,全球不論是運輸的距離、交通的距離或資訊傳播的距離,都大大的縮短,近10年網路的建設不僅帶來方便,更是全面改變人類的生活,資訊傳播幾乎等於零距離,加上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國際組織又由幾個經濟強國帶頭推動使世界自由貿易發達,造成目前國與國之間成為牽一髮動全身的狀態。此種情形之下,民主社會的政府的角色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可以隨心所欲,因在自由市場機制下,要求的是政府的介入越少,市場自由發展不受干擾,市場就可以自己找到解決之道。然而經過2008年的次貸危機,已有許多學者開始認為仍然需要政府適當的管理及掌握方向。放任「聰明人」為自己謀求利益,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因天生的人性以及企業本身的精神皆是追求利益之所向,可能追求個體的利益,或求取特定團體的利益,卻不一定會顧及整體國民的利益。在此種情形下,政府給予的限制與管理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代民主政府如臺灣亦不可能做到「全能政府」,擁有較為完整的法規以及權力分配給不同政府單位或民間,已註定政府不應也不能以強權控制,而必須以協商、合作、溝通等方法以求取社會公平進步與經濟發展。
「經濟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愈來愈成為一個國家施政的重點,也愈易成為一個政府及政黨能否成功取得政權的關鍵。華盛頓郵報提出的觀點是:失業率及通膨率是人民最痛苦的指數,而失業率又是民眾感受最為深切的痛苦。政府必然會在一國經濟中扮演某種角色,無論是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國家。而一國公共經濟管理的主要表現為政府的行政管理。政府『有形的手』的適度干預與市場『無形的手』的自由競爭,是保障市場機制能夠正常運行的兩大基石。經濟法是國家協調經濟活動、參與經濟關係的產物。他調整的是直接體現國家意志的經濟關係,從而與政府的管理和參與有密切的關係。」
目前世界上自由資本主義的兩大代表國為美國與英國,其實回顧他們的所作所為,仍然可以發現許多政府介入的影子,最為明顯的就在於此兩國先後在工業革命後以及二次大戰後帶頭鼓吹甚至藉由國際組織操盤推動自由貿易: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棉花產能強到自己國內無法消化,更可大舉傾銷回原產地印度。手上握有世界最便宜的產品,自由貿易當然對英國最好,因此英國得到好一陣子榮景。美國則在二戰間趁著歐洲各國忙於戰事無力生產,快速增加國內產能供應戰爭國家,短時間內便搶得全球龍頭地位。而近20年美國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降低貿易關稅之下,得以大量傾銷小麥、玉米,間接打垮他國農業,除了美國地大,機械農業極為發達,也由於美國政府對農民的大量補助。可見即便是市場經濟的鼓吹國,仍然泛著計畫經濟的影子。
假如不以世界強國為例,仍然有一個近在咫尺的國家──韓國,不久的從前,韓國還只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我們勉強可以與他們平起平坐,到了近幾年,韓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大幅超越我國,某些項目甚至可打敗日本,憑的就是韓國政府的計畫經濟。韓國有系統地設計政策藍圖,傾全國之力培育大企業,由政府協調的如企業間的購併、工廠的設置、與他國的專利技術交換等等,到目前已培養出如三星、現代汽車等跨國企業,三星在記憶體或晶片生產上目前都已成為世界第一,而我國與日本DRAM、面板產業聯手都還勝不過三星也是因為韓國政府的適當介入操作。韓國很早就體認到在目前的世界潮流下,經濟幾乎可以代表一國的實力,而在超級資本主義下,一樣的投入,跨國企業擁有大量產能及巨額資本,競爭力絕對勝過眾多的小廠。
我們的總體經濟規畫有方向,但在幫助企業時,大多偏向租稅優惠、降低成本、經費補助等「現成」的優惠政策,或可參考韓國,提供更多增強企業體質的規畫,如專利的交換或購買、研發,產業的垂直或水平整合、產業的轉型等這類難以下手,但非政府又更難以成功的擘畫,或許才能幫助台灣企業健全體質,增加打入國際的本錢。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