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1年12月 December. 2012

新時代的為官之道(下)

 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優良作品

高公局南工處林育正/撰稿提供

(續上期)
社會企業的優勢與好處
最後,在現今台灣面臨的重要議題中,本書特別提出社會企業這個概念。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副教授于躍門認為,社會企業一詞出現,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Freer Spreckley(1981)撰述Social Audit-A Management Tool for Co-operative Working 乙文,另一是追溯到英國Victorian England時代,認為勞工合作社(worker co-operative)即為社會企業(Dart 2004;Hines 2005)。無論哪一種說法,界定的社會企業都有相同的內涵,即:能利用該組織創造社會價值。營利組織無論是利用何種方式,只要能夠利用制度安排,持續創造社會價值即可。非營利組織經營社會企業則通常是利用企業化或商業化或是募款等方式創造運作所需經費,但是最大目的則不是在賺更多的錢,而是用以完成該企業設定之社會責任,實踐其使命。
因此,如果我們不要理會種種不同的社會企業定義,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創造社會價值。在進行公益事業的同時,可以藉由無論是商業運作或是募款來持續經營企業本身。社會企業應該是在政府與一般企業中,第三種不同的可能。隨著社會企業本身對於商業部分與公益部分的分配比重不同,有些企業錢賺得多公益做的比較少,其他的則公益做的比較多,然而共同的是他們都具有一些理想性,也具備自己賺錢(或籌錢)的骨氣。也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中更顯珍貴。社會企業可以自己選擇想創造何種社會價值,與公家機關比起來,更具有自由性,因此更能彌補政府的力有未逮,其中有些也許是類似國際義工、幫助弱勢族群或提供他們就業機會、或者某些是做慈善、或營利組織提供資金給非營利組織的跨領域合作、或者有些是專注於特定的議題,進行研究與其他行動等。有著這些社會企業,一方面對公家機關是一種督促、或有可能是一種幫助,還能創造出一股向上提升的氛圍,加強人民的幸福感。因此我也認為,社會企業會是現代與未來不可或缺的組織,假如政府可以與這些社會企業集思廣益,溝通合作,相信更能創造出政府、(社會)企業與人民的三贏。

結語
最後,我們目前面對著新時代的諸多挑戰,而本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內有少子化、高齡化、社會淺碟化、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兩大陣營又容易彼此虛耗,每次面對選舉則又是一陣口水戰與牛肉大戰;外有國際貿易的談判、外交的斡旋、中國大陸與我國的政治問題。在我國目前民主化還尚未成熟的階段,一些亂象是可以預期的,然而我們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在我國仍然有許多的社會良心,有許多認真的公務人員、文官,也不乏認真問政的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我們都應該學習培養大局觀,勇於決斷,要有擇善固執的膽識勇氣,提昇任事的能力。如此,才不負人民的期望,為臺灣一點一滴創造更好的將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