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秋時節,高雄總是容易受到颱風的侵襲造成淹水,損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增建國道1號高雄科學園區交流道時,便納入生態考量,規畫交流道匝環道內的腹地作為具有滯洪與生態功能的生態滯洪池,期望藉此能增加洪水的容納量,降低鄰近地區的災情,同時也能作為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自97年完工以來,高科生態滯洪池於遇到豪雨及風災時,由於有足夠的面積,依循原地形建造的土堤同時發揮阻隔的功能,並利用3孔箱涵控制洪水流量。因此到目前為止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降低風災水災對鄰近地區的危害。
因利用接近自然生態之多孔隙、防沖蝕的護岸工程施作,設置沉澱池改善水質,加上緩坡設計可減緩洪水來臨時對坡面及植被的衝擊,增加該地生物避難的時間,並於現地種植耐淹水的植物,避免植物受洪水後大量死亡。經過岡山段的養護,清除該處的外來入侵種如銀合歡,清除生長過旺的雜草、覆蓋水面面積過多的布袋蓮,皆幫助維持生態滯洪池多樣化的環境。
另為了解委託民辦進行現地的生態調查與監測,其中已調查到有35科80種以上植物生存,紀錄到34種鳥類包含紅隼、魚鷹、鵟、彩鷸、紅尾伯勞等5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經過或在此活動。最難能可貴的是吸引了大批小白鷺在繁殖季節聚集落腳築巢(照片2),來此築巢的鷺鷥越來越多,3、4月間經過高科交流道,總可以看到國道旁的苦楝樹上滿是鷺鷥的雪白顏色。
目前生態池經過這些年努力維護下,已發揮蓄水防災的效益,更在此次南部520的豪大雨中產生滯洪功能,我們期望在未來能在這塊高度人工中的草澤營造出多樣化的生態樂土,創造人力與自然的和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