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1年8月 August. 2012

「關鍵處方-引領新興國家走向富強的人物和作為」讀後心得(上)

 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優良作品

高公局南工處邱瓊萱/撰稿提供

作者朱雲鵬先生,是國內知名的經濟學教授,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具經濟理論及實務,其長期研究世界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消長,涵蓋的新興經濟體廣泛,包含:印度、中國大陸、巴西、泰國、越南與印尼,以及台灣和南韓。除了以基本的數值分析以外,同時著重以歷史演變、人物作為、政策走向。本書係繼4年半前發表「金磚不只四國」後,再度以「關鍵處方—引領新興國家走向富強的人物和作為」,剖析當前全球最有希望的8個新興國家—台灣、南韓、巴西、中國大陸、泰國、越南、印度及印尼。並透過多位專家學者的協助,蒐集、整理各國資料,介紹個別經濟體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的歷史演變,另輔以經濟成長率等統計數據,藉由質化與量化分析的結合,讓讀者能更了解這些國家政策變革與經濟崛起的背景及現狀,在全球化襲捲的浪潮下,對金磚各國的歷史政治及經濟施為,作精闢的論述。
歷史上很少國家會長期處於富強或停滯,多數是起起落落,而一個國家能不能成功發展,在於能否針對環境變化作出合適的改變,這通常就取決於領導者。本書引人入勝之處,是作者彙整龐大的資料庫後,不以學院式的經濟學教授用深奧的數理模型或運算理論鋪展出玄之又玄的大道理,反而直指重心「關鍵時刻的領導人作為」是當今活躍經濟舞台上新興國家崛起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採用「以人為主」的敘事方式鋪陳書中主要的五個章節,使讀者有如閱讀英雄史詩一般有著高潮迭起的歷史情節,堪稱本書寫作殊勝之處。與其說這本書是難得一件的經濟歷史大作,以易讀有趣的財經故事書來形容卻更為恰當,作者從很多所謂「開路英雄」的優秀領導者執政故事切入,讓讀者認識今天新興國家崛起的過程。故事與分析涵蓋了二十八個國家,其中十九國是巴西、泰國、中國、印度等所謂新興經濟體,除了有傳統經濟學的數量分析,還有許多歷史背景、關鍵人物與重大政策的介紹。
書中帶領大家回顧今天富強的國家如台灣、南韓、印度崛起的歷史,歸納出這些國家成功的原因是「時機」與「領導力」。例如,南韓在金永三、金大中領導下走出金融危機,並扶植半導體為重大產業,使能與台灣抗衡並造成威脅。針對台灣未來面臨的挑戰,書中指出,台灣的科技創新人才、主管服務部門和地方政府等都要「動」起來,在全球化過程中,政府更應大力扶助經濟弱勢者,縮短貧富及南北城鄉差距,並設法提升台灣的民主素質。同時介紹多位新興國家崛起的重要先驅者,並深入分析其所採取的關鍵策略。強調政府必須具有「明斷力」,才能找出問題根源,領導者要擁有魄力和執行力,才能將應採取方案付諸實行。作者指出,現今印度之所以能以電信和軟體聞名全球,成為資訊大國,並非偶然。最關鍵的力量來自於印度電信委員會主席山姆•皮綽達(Sam Pitroda)不斷推動他的夢想,改變了印度人對於使用電話的態度,並有總理拉吉夫•甘地和母親甘地夫人的知人善任,賦予山姆相當大的權力,讓印度「排隊等待裝機的名單」成為歷史。並以台灣為例說,今天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盛,與當初推動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潘文淵有很大的關係。他指出,潘文淵一生沒有領過台灣半毛薪水,沒有受過台灣教育、沒有在台灣定居,卻有滿腔愛國熱忱,為台灣寫下了第一份發展積體電路技術的計畫書,並獲得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及經濟部長孫運璿的賞識。

書中強調,一個國家想要欣欣向榮,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是「勢」,當外在條件成熟到「大勢所趨」之後,只要有人登高一呼,自然能順利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時勢造英雄」即是這七個經濟體崛起的首要條件。印度自甘地發起獨立運動建國後,到尼赫魯時代均崇尚社會主義式的計畫經濟,由國家官僚主導經濟活動,衍生出為人垢病的低效率、貪腐與成長停滯,對外資的態度採取封閉的強硬立場。直到辛赫於1991進入拉奧政府擔任財政部長起,經濟改革政策才讓這頭南亞的巨象甦醒過來。巴西在1995年卡多索擔任總統之前,只是個深受「拉美病」(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對外舉債後大量擴張公共建設,卻未進一步建立自身的工業基礎,使國人整體經濟收入無法成長,導致外債越借越多)所害的南美大國,和印度一樣也有著無效率及充斥貪污的國家體制。而卡多索穩定巴西高度通膨的貨幣後,進一步將國營企業民營化,將巴西對外開放,繼任的魯拉總統,更把巴西推上世界舞台,成為「金磚四國」裡原物料最豐富的出口大國。中國大陸今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由來,則必須回溯到1978年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後,決心推動改革開放的起點。歷經了毛澤東翻天覆地的政治運動,中國的社會體制、經濟狀態與國力已耗損殆盡。也就在中國人被毛式共產主義的鎖國經濟壓得無法喘息時,鄧小平鬆動僵化的社會主義式計畫經濟框架,「調動」人的積極性,使市場流動性重新灌注到原本在中國被取消的市場。在越南共產黨統治下的越南,被譽為「越南鄧小平」的阮文靈,擔任胡志明市委書記時,便推崇改革開放,雖遭到當時保守的越共高層打壓,但隨著改革成果越來越亮眼,1986年阮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正式宣告越南改革開放的時代來臨。至於印尼的蘇哈托、泰國的普瑞姆、韓國的金大中與台灣的蔣經國,則分別在國家面臨財政困境或是發展瓶頸時,毅然決然推動經濟政策開放,使國家之後的經濟發展走向新高峰。這幾位政治領導人都是將國家經濟「逆轉勝」的典型,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人一旦脫離當時的時空背景,或是由別人擔綱當時的領導人,會不會有相同的決策及後來的成功,作者抱持懷疑的態度,這也就引出下一個檢證的指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