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3年3月 March. 2014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前副局長連錫卿專訪

高公局北工處黃承浩/撰稿及照片提供

前副局長 連錫卿 專訪

高公局前副局長連錫卿,自民國61年進入高公局前身的高速公路工程局,迄102年7月屆齡退休,服務41個年頭。他由國內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規劃、設計及施工起開始參與,在中山高通車之後,隨即又投入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策略及制度的籌劃創設,尤其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智慧化方面著力甚深,畢生奉獻給高速公路。

進入高公局工作
第一條高速公路於民國60年8月14日,即空軍節那天破土興工,連副局長對這個日子印象深刻,當時他甫於7月退伍,賦閒在家。正好政府展開了十大建設,國內成立了中華顧問工程司(CECI之前身)提出徵才需求,連副局長獲錄取,自此開始與高速公路結緣。
高速公路工程局成立後,負責高速公路第一段(三重至中壢段);61年8月,再由中壢延伸至楊梅、新竹,連副局長也在此時進入規劃組任約聘工程師。之後再經高普考任監工員、工程員。中山高全線通車後,由規劃組轉至交通管理組直至退休,一輩子工作生涯都在高公局內度過。

踏入高速公路建設印象最深的事
當時的年輕人有機會能參與十大建設,都感到十分光榮並肩負使命感。例如泰山收費站一帶原本是處油庫,除了將之遷移外連旁邊的小溪都須加以改道,那時副局長擔任測量員,每天在泰山低地和林口臺地間背著木椿和儀器上上下下放樣測量,一步一腳印地耕耘,以人定勝天的精神開拓道路。
63年7月29日高速公路由三重通車至中壢,通車前先成立交通管理組,此係創新之交通管理專職單位。副局長憶及一段故事插曲:他某次搭乘國光號時,聽聞一老太太提及行駛高速公路時十分平穩舒適,能小憩片刻,但一下交流道後,顛簸的路面不醒來都很難。可見那段時間同仁都很努力,把國外來的「規範」奉為聖經,人人將一本縮小本隨身攜帶,自然堅持出最好的品質。

第一代交控系統的建置與運作
在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有鑑於交控系統未臻健全,方恩緒局長派員組團至日本學習相關技術,連副局長亦是成員之一。嗣後聘請日本顧問公司設計,於72年興工、73年啟用,使台灣交管工作邁入電腦化與自動化的新紀元,涵蓋範圍包括基隆至楊梅、機場支線。當時任幫工程司的連副局長在預訂啟用前1年半籌設高公局交通控制中心,策劃組織、人員進用與訓練、各項作業程序,使系統能如期順利啟用。

高速公路智慧化
高速公路智慧化的過程相當漫長,從民國73年11月10日中山高速公路基隆至楊梅段含機場支線之中央交通控制系統按鈕啟用,迄99年底完成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止,已使高速公路由前述單純的交通控制邁入智慧化,在籌設及運作國道第一個交通控制中心,研訂出系統運作之標準作業程序後,連副局長主持本局高速公路智慧化專案小組,並納入12條東西向快速公路,完成建置「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及「交通資訊管理及協調指揮中心」,因地制宜,例如北部交通量大,中部橋多,南部重車多,就各有不同。故以「資訊集中、分區控制」方式,提升路網運輸效能,達成整體性交通管理之任務。

大客車專用車道與匝道儀控
除了道路工程面之外,其他就要從交通管理面加以著手。像台北交流道南下入口匝道就有試辦一車道由大客車專用,以大眾運輸工具優先的觀念,不受匝道管制之限制,提升整體的服務水準。
再來是導入匝道儀控系統,亦即在交流道入口匝道加設紅綠燈管控車輛進入。這樣的管理方式即使在當時國外已然推行使用了一段時間仍有反對意見,國內也有人提出臺灣國情常有人闖紅燈,而對效果存疑。因此局裡就先在麥帥公路交流道加以試辦,並在內湖成功路設置檢核點以測試管制時之回堵情形,結果並未造成臺北市區紊亂,於是接下來就由內湖→三重→台北交流道依次推行,再由周末進展到連續假期。
副局長還記得,那時每到一個點(各縣市)進行說明時皆十分地辛苦,也面臨不少挑戰,像是在基隆還曾遇到民眾抗爭,當時基隆的與會人員還曾建議連副局長要從後門離開,不過副局長認為自己也算是一個中華民國的官員,是為國家做事,而且是做對的事,所以還是堅持由正門堂堂正正走出去,幸好也沒遇到什麼刁難。在他的想法裡,如果有100多輛車子進來,只要有1/10的車子願意停下來,就會影響到後面的車子也跟著停下,這樣就會有用。同時也設計出了兩面式的紅綠燈,讓等在前方下游的交通警察也能夠一目瞭然是否有人闖紅燈,這些都是因應國情的需要。後來,匝道管制也從「人海戰術」的現場人力操控,逐漸建立成自動化遠端遙控的系統。

戰備跑道形成潛在危險路段的改善
國1沿線一共有5處戰備道,一開始為了要能夠迅速清除道面以提供軍用,除了設計標線之外,只有9公尺寬的中央分隔帶和一撞就斷的橡皮柱來分隔雙向,這就形成了高速公路上潛在的最危險路段,一旦發生事故,通常都十分嚴重,死亡率很高。
當然,戰備跑道是有其實際需要,但是以後來的情況,就算敵方有攻臺意圖,也應當有其他方式可以得知並應變。在與國防部持續溝通下,最後終被接受更改為如今以連續性的紐澤西護欄來補強分隔雙向交通,並訂定啟用作業規定,在有需要時,只要能夠迅速將路面加以清空即可。從此這個地方除非是重型車子,不然就不曾再因而造成死亡車禍。

北二高通車後隧道群之管理
在國3通車之後,增加了不少隧道,也必須要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大家都知道小事可能變大事,一個隧道的事故可能變成鄰接的二個隧道,甚至一群隧道的問題。當時連副局長身為交通管理組組長,當時的局長則為楊欽耀先生,為了要減低事故,在多方考量之下決定限縮駕駛人的自由度,最大的突破就是在車道間畫設雙白線,禁止於隧道內變換車道。再由此訂定隧道管理與應變之標準作業程序,由北二高隧道群之管理開始,進而推展至國5雪山隧道防救災應變體系,以維行車安全。

高速公路兩側廣告物之管理
針對路側廣告物,也就是俗稱T-BAR的管理,畢竟那是不屬於高速公路,而是在路權外的設施,不屬高公局權責,但卻可能影響高速公路行車。例如泰山收費站附近就曾設立一清涼看板,影響行車安全,當時的層峰就下令清除。經與營建署冗長的討論後,終修訂《公路兩側公私有建築物與廣告物禁建限建辦法》。參考美國《公路美化法案》中,660ft.內禁止設置廣告物的規定,定出了高速公路路權範圍外200公尺內不得設置廣告物(交流道區為50公尺)的規定。惟因設在路權範圍外,高公局的權限僅止於查報,將資料提供地方政府,要經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處理。

節能減碳-ETC的建立
為了讓用路人可在不停車、不用現金與更有效率及安全環境下完成繳交通行費,連副局長於90年奉派參與本局推動「民間參與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建置及營運」案專案小組,歷經4年餘之辛苦歲月,在94年底前依計畫期程完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計次階段電子收費系統之建置,當初在招標說明會時,幾乎各大廠商都由老闆親自出席,還說從來沒有哪次投標這麼慎重,得經過層層把關。95年2月10日開始營運後,雖衍生在服務面欠完善遭受指摘之遺憾,但也不能抹煞此計畫完成對後續國道交通管理面之貢獻。

從行旅服務面提升服務水準
在交通管理面之外,最後就是從行旅服務面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務水準,像是因應時代的改變,手機愈來愈普遍,就提供1968免費電話由高公局負擔,以取代使用率甚低的路側電話。即時且豐富的交通資訊並提供民間業者加值運用於各種App程式,可自動定位、暸解路況及即時影像,除可做行程規劃外,並發揮緊急救援功能,廣獲用路人下載及使用。

服務區駕駛人休息室與婦女夜間專用停車位
事故率來自於疲勞駕駛,鑒於長時間駕駛、疲勞或服用藥物,使駕駛人警覺性下降,增加肇事可能性,因此倡議在服務區設置駕駛人休息室,免費提供躺椅及沐浴設備,供短暫休息,反應良好。「只要是對我們沒有壞處的事情,都可以試著去做。」或許公部門花一點錢,讓駕駛人能夠因此恢復疲勞,說不定就能夠減少一個人的事故,或讓一個家庭不致因此而破滅。
「我有太太也有女兒,我們也會在意她們的安全,或許只要多加幾盞燈光,就能夠讓她們更安心。」事實上這也是副局長從用路人身上所看到的需求,因為有好幾次副局長在服務區見到女駕駛人停在化妝室邊,就上前詢問,說停車位明明不遠,為什麼要停在紅線呢?對方回答說因為這裡很亮、感覺很安全。所以才有了設立夜間婦女專用停車位這樣的想法,就像北捷的夜間婦女候車區,在服務區新設計視覺標識,導引女性駕駛可輕易到達專用停車位,補強燈光、增添監看設施、加強巡邏,提供女性駕駛夜間停車之安全性及方便性。

就像這個樣子,連副局長在高速公路上服務的一生,作了很多從無到有的事情,或許大家並不曾特別感受到,但只要哪一天開上了高速公路,這些事就與我們息息相關。
事實上,在全局上下同仁共同努力下,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非常棒的高速公路系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