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局中工處/撰稿及圖片提供
北區工程處木柵段轄區以建造屬性可分路堤段占21.37%、橋梁段占56.35%、隧道占22.8%,若以路面鋪築材料分,其中AC路面占80%、剛性路面占20%。
隧道可能因地震、水壓力等,導致隧道內部結構應力發生變化,當能量在隧道結構某處弱面累積至臨界程度時,如路面板塊或隧道襯砌,引發不規則隆起或裂縫;或路堤段回填方因長期土方壓密形成路面沉陷,以上均為造成與原先新工路面坡度不一致因素,進而導致路面坡度線形不平整,影響行車舒適感。
基於維護路面職責,應設法將不平整坡度路面調整至可供用路人安全行駛之最佳豎曲線形,初期先實施現地路面等間距高程測量,核計最佳豎曲線坡度後據以放樣,隨即逐層鋪設瀝青混凝土 (每層鋪築以不超過瀝青混凝土10公分厚為原則)調高至設計坡度。於實施鋪築過程中,路堤段兩側RC護欄坡度亦須一併考量;隧道坡度調整面臨隧道淨高及剛性版塊既有厚度不能減損問題,及考量維護路段需顧及用路人行的權利及舒適,採平日上班離峰夜間時段實施改善,依各車道逐層連續鋪設調整至所需高程。
國道3號36k~42k路堤沉陷情形長達雙向6公里,而景美、木柵及福德隧道路面連續隆起達8處,需調整之AC厚度最多達30公分,迄今已相繼完成路堤段凹陷調整雙向3公里及隧道路面隆起缺失全數完成,經檢視本改善成果,有效降低路面不平整民眾陳情案件,成效良好。
路面是國道最重要的生命線,維持良好平整的路面,除了能夠增加用路人的舒適度外,更能保障生命安全;國道路面養護日以繼夜,不僅需日日巡視轄區路面狀況,除天候因素外,更要避開繁忙交通車流之影響,採夜間進行整修,始能順利完成路面維護;然而路面經長年使用,除有坑洞、凹陷、隆起等缺失外,易因諸多不良因素影響,形成新的缺失,故每次維護整修均需儘速蒐集相關資料,並且找出原因,設法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改善。
國道養護是一個延續性工作,也是養護工程人員的使命,須要用心觀察檢視並及時修正,提供用路人一條舒適平安的道路。
 |
▲ |
國道3號南下木柵隧道路面坡度調整後
|
|
 |
▲ |
國道3號南下36k~37k調整後路堤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