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交通部查核委員視察工程 |
高速公路為臺灣西部走廊交通運輸網的大動脈,70年代第一條高速公路國道1號的設計規劃是以經濟安全為考量、功能需求為導向的第一代高速公路;到了90年代第二條高速公路國道3號的設計則加入景觀美化的思維,重視選線與環境融合,整合功能、環境、景觀及管理等面向,屬於第二代高速公路;而2000年代的國道6號設計上加入生態觀念和當地文化特色之整體考量,為具備永續經營理念的第三代高速公路。為了減輕工程影響及補償回饋當地原有茭白筍及稻田之濕地環境,特別利用愛蘭及東草屯交流道匝環道內之綠地設置生態池以營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
由於生態池是朝向陸域化自然演替,為維持生態池原設置功能,後續妥善的維護措施與管理機制及生態演替和環境指標的觀察,皆為維持生態池提供生物多樣性棲地功能的重要工作。由於國道6號是國內第一個緊鄰公路設置生態池的案例,在國內相關維管經驗及資料缺乏下,南投工務段同仁於99年接下國道6號之管養工作後即刻推動辦理兩生態池之維護工作。今年持續辦理生態池入水口河道及全區清淤工作、生態池景觀維護及生態監測調查工作,本年度並配合辦理國道6沿線及生態池週遭景觀綠美化工程。
本工程由於包含清淤、景觀維護、生態調查及植栽種植等工作項目,承包商須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方能達成要求。生態池景觀維護除須定期清理水面的水生植物以維持水道暢通外,由於兩生態池水源及區域特性的差異,愛蘭生態池必須加強農業及民生廢棄物清除工作;而東草屯生態池則須解決因水源含砂量高而造成大量沉砂的問題,因此特地於愛蘭生態池入水口設置攔截網,而在東草屯生態池則以設置暫置沉砂池的方式解決沉砂問題。
100年9月1日交通部施工查核委員對生態池維護管理工作之表現,給予肯定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對未來在生態池維護管理實務操作上助益良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