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5年2月 February. 2016

金門大橋景觀工程設計簡介

 穗心傳語 風情再現

國工局邱淑鶯/撰稿及圖片提供

一、前言
  金門縣政府與中央政府為提升金門地區民眾生活品質及結合大小金門之土地使用,並帶動金門整體的經濟發展,依「大小金門離島交通改善整體規劃」之評估成果,積極推動金門跨海大橋之興建計畫,國工局於99年3月10日奉交通部指示代辦「金門大橋工程設計暨配合工作」設計及施工等事宜,本計畫已於102年5月21日開工,預計於106年11月完工。
  本工作範圍西起烈嶼鄉后頭湖埔路,東迄金寧鄉湖下慈湖路,全長約5.4公里,其中跨海部分之橋梁段約4.77公里,標準橋寬15公尺(含護欄),主橋段配合橋塔設置橋寬為18.8公尺,車道配置則採雙向兩線快車道及混合車道布設。
  本工程橋塔造型主題訂為「穗心傳語-風情再現」,係採金門特有產物高梁之穗心為其意象型態作為景觀地標,傳頌著金門高梁酒的「香」與「醇」,並行銷金門之農產特色,另外於橋梁入口意象空間設計亦融入金門在地元素,讓金門的在地風情藉由橋梁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並在景觀設計內涵納入生態保護課題,本文謹就景觀工程設計理念及成果簡介之。

大小金門離島交通改善整體規劃

二、本工程整體景觀規劃設計構想
  1、前瞻性之現況環境整合。
  2、傳達融合文化、產業、環境資源之景觀意象。
  3、創造金門海灣景觀焦點,豐富旅遊資源。
  4、橋梁量體輕巧化並呈現力美學之橋體造型。
  5、考量與環境諧調之橋梁色彩計畫。
  6、融合風土文化意象之橋梁附屬設施物。
  7、生態設計理念之應用與落實。
  8、塑造具有自明性的入口景觀意象。
  9、塑造具有開闊性及引導性之端點景觀。
  10、營造多層次之空間序列。
  11、景觀材料選用易於維護管理。
  12、節能之燈光設計並營造夜間景觀美質
  13、自行車道系統串連規劃建議

三、本工程生態保護規劃設計構想
  1、地形地貌改變最小化
  2、生態綠帶的串聯
  3、現地表土再利用
  4、創造具生態棲息價值的空間
  5、節能的LED 燈照明設計以避免對環境產生光害
  6、生態復育及綠化
  7、植栽設計採用當地適生樹種並營造路段植栽特色

金門大橋透視圖(日)
金門大橋透視圖(夜)
▲ 金門大橋透視圖(日與夜)。

四、橋梁入口意象空間設計簡介
  橋梁入口意象空間設計包括了狀元樁(旗桿)入口柱列、竣工銘牌、橋名景觀牆、綠地等元素,應用引道兩側腹地之綠帶配置,提供視覺引導空間,以為造型設計語彙,概述如下:
(一)狀元樁
  以灰黑色系基座搭配黃色系之花崗石柱列,呈直線柱列配合車行方向配置(共計6座),經與金門縣政府環境景觀總顧問研議後置入之當地重要歷史人文語彙,柱列帶間以黃金金露花之黃色系灌木群環繞點綴並配合舖面設計,夜間搭配全彩之LED 燈光柱及旗幟附掛裝置,營造夜間視覺景觀效果。旗幟附掛裝置除了落實狀元樁之入口視覺引導功能,亦滿足於特殊節慶活動宣導之需求。

狀元樁設計圖
狀元樁設計圖
▲ 狀元樁:在古代是作大官的標誌與象徵,文人家門口所立之旗桿,說明子孫中有中科舉。

(二)大橋興建說明牌與竣工銘牌
  結合道路節點廣場,於慈湖路口南側之休憩廣場邊緣,將大橋興建說明牌與竣工銘牌整合設計,搭配水獺之實體雕刻與繽紛灌木草花裝飾,除提供道路節點休憩、等待、觀景兼具工程說明、紀實、生態意象之複合功能廣場空間,亦強化入口意象及具特色的優美角落。

竣工銘牌設計示意圖
大橋興建說明與竣工銘牌設計示意圖
▲ 大橋興建說明與竣工銘牌設計示意圖。
水獺是金門地區水域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

  水獺是金門地區水域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且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列為生存受威脅種。水獺是臺灣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動物,而目前金門現存之水獺族群若未儘速推動有效之保育措施,亦可能將在金門消失。

(三)橋名景觀牆
  橋名景觀牆設計乃擷取橋梁兩端當地之風土文化元素,以地方守護神之風獅爺(大金門是風獅爺的故鄉)與風雞(小金門是風雞的故鄉) 構思橋台起點意象,配合車行方向及橋頭帶狀空間特性與綠化配置,有別傳統的橋名柱設計與印象,以景觀矮牆方式設置於橋台起點景觀區。

風獅爺
風獅爺:是金門的守護神,從傳統中避邪招福的神獸獅子形象衍生而來,主要功能是「鎮風」、「止煞」等等,是金門特有的地景文化。
風雞
風雞:是小金門的吉祥物,也是小金門特有的民間信仰之一。人們深信其可鎮風又可辟除邪魔化解風水上的沖煞。

五、其他景觀、生態保護設計簡介
(一)路堤邊坡設計
  路堤邊坡設計配合未來都市計畫發展,為降低道路空間之壓迫感與提升自行車道、人行道空間之週全性,配合鄰地高程,將自行車道、人行道沿著路權線配置於外側,形成以綠帶與車道區隔之舒適空間配置。
(二)橋下空間設計
  橋下空間設計整合現有道路系統與小金門環島自行車道系統,於橋下空間設置休憩廣場,配合周圍環境及未來可能之開發,而以自然之卵石舖設處理,並點綴自然之景石座椅,提供遊客自然的休憩空間,營造以自然風取向之環島鄉野休憩風景線(自行車道系統)。北環道西北側緊鄰海岸線之橋下空間範圍,則以種植海岸防風林木復育為主。
(三)表土保存再利用
  表土保存再利用依大橋兩端地形地貌,大金端施工擾動區範圍內,現況均為地形平坦之農業用地,為求現地表土資源有效基質保存,提供日後基地綠化區內之植栽良好土壤環境,增加植栽生長適應性並提升存活率,故可運用清除與掘除工作內挖鬆之表層土壤,清除雜物石粒後收集裝運至堆置場所存放,待工程後期回填於指定之草坪綠化區及喬灌木植穴之回填客土運用。
(四)植栽新植計畫
  植栽新植計畫依入口引道段空間序列,區分為入口區路段、引道邊坡路段及擋土牆進行植栽設計;依空間特性,入口區以強調視覺引導為主、營造四季變化之空間趣味,選用垂直高大之常綠喬木,點綴開花或落葉性喬木;引道邊坡段除了強調視覺引導亦考量噪音之阻隔及路外視覺景觀美質,選用常綠樹種降低橋體所造成之視覺衝擊。植栽之種類著重於呈現金門當地植被風貌,故以適生於金門地區之原生樹種為優先考量,計有潺槁樹、馬尾松、烏女韋、光臘樹、黃槿、水黃皮、田代氏石斑木、山黃梔、桃金孃、海桐、小葉赤楠、厚葉石斑木、黃金露花及馬鞍藤等等。

六、結語
  隨著生活素養的大幅提升,工程開發行為必須維護環境景觀與生態已成為民眾對於公共環境的品質要求之一,建立友善無障礙與美觀安全兼顧的通行環境,亦為工程司必須面臨的課題。在鄉野地區觀照景觀生態,讓山林溪河,海岸與鄉村區,維持自然景觀,或是各式工程與景觀環境的融合,建立和維繫人類開發行為與自然人文景觀的協調性,是國家社會進化時,該有的格局和品味品質。
  本工程於設計階段,即依據上述原則與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工程師研討,終能完成融入在地元素或環境保護的設計理念,期盼日後金門大橋通車後,可為硬體建設中提點些許柔和意象,共同創造優質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金門大橋景觀工程設計報告及簡報。
二、古禮淳(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景觀法推動的我見與我愧」,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第15期 NEWS LETTER 電子報,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