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6號南投段生態池
1.1 緣起
高速公路之規劃和設計理念,隨著工程技術的進步以及國民對環境生活品質之重視快速演進,第一代高速公路(國道1號,又稱中山高速公路)其規劃設計理念尚以功能需求為導向,目標為滿足台灣南北運輸物資暢流及人員往來為主;第二代高速公路(國道2號及5號,後者又稱北宜高速公路)則重視選線與環境融合、景觀與綠美化等導向,為整合功能、環境、景觀及管理等設計概念;當進入第三代高速公路(蘇花高及國道6號,後者又稱中橫高速公路),更納入生態、綠營建,以及當地文化特色之整體考量,以永續經營之理念,將高速公路融入整體環境中,並呈現地方景觀特色。
近年來政府推動生態工法不遺餘力,為配合時代潮流及政府施政同時,體現高速公路對於環境生態之重視,因此於國道6號南投段東草屯及愛蘭二處交流道周遭水源及溼地環境區設置生態池,以補償國道工程對當地溼地環境的直接影響,並以所營造之水域環境、植物群落及生物廊道等構築生態池吸引動物造訪,復育國道工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1.2 設計理念
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國道6號南投段工程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並儘量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為秉持生態工程理念所實踐的永續系統工程。
生態工程三大原則為「迴避」、「減輕」與「回饋」。若於環境影響評估階段時,原設計路線需經過獨有或敏感的生態區域時(如瀕臨絕種物種重要棲息地等),以「迴避」方式避開生物熱點區;如原設計路線無法避免經過特有生態環境或特有物種棲息地時,應以「減輕」及「回饋」方式為設計原則(如另於周圍相似環境營造類似棲地以為補償)。
為秉持生態工程理念;國道6號南投段工程設計二處生態池,分別於C602標及C608標兩設計標內設置,C602標生態池位於東草屯交流道匝環道內,C608標則位於愛蘭交流道主線二側。
1.2.1 C602標東草屯交流道生態池
C602標生態池位於烏溪河畔農田區,鄰近的草屯鎮位於高程較高之河階區,交流道區內水源充足,周邊有農田水利會之灌排水路北勢湳圳經過交流道側。
東草屯交流道附近水域,曾調查發現稀有的特有種生物飯島氏銀鮈棲息,因此工程將該魚種之棲地列為保護區域,設計以橋樑跨越該區、減少該區內的橋墩設置,以減低公路建設對該棲地的影響;並於交流道匝環道內設置生態池,水域環境營造以模擬飯島氏銀鮈之生存棲地水域為目標,並在生態池水源入流處設計匝門,確保生態池水位與水域的穩定。
C602標生態池以A、B、C三池相互連接,總蓄水面積為9,326立方公尺,水源由東南側之北勢湳圳引水進入B池,流經C後自西北側A池溢流回北勢湳圳,池區設計之水位高低不一,以蓄流一定水量於池中;池區所栽植之溼生與水生植物均以台灣原生種類為主。三池間以排水箱涵、自交流道下連通,具有生物廊道功能,均有水流與高出水位的通路可供生物通行。另有維修道路可通達西北側之A池區,維修道路以簡易碎石層鋪設而成,亦可通達西北側地方農路。(生態池平面圖及施工中的生態池照片詳圖1-1及圖1-2)
1.2.2 C608標愛蘭交流道生態池
C608標生態池所在之愛蘭交流道,位於眉溪與南港溪匯流口附近,隸屬埔里鎮,農田水利會灌排水路直接穿越交流道區,過交流道後不久即注入眉溪,水路內水質潔淨、水量穩定,是設置生態池的有利條件。此外,交流道區原為茭白筍田,屬於農田溼地,為補償工程建設影響之既有溼生或水生環境,因此於交流道區設置生態池,以提供生物棲息之地並達成生態與工程的平衡。
C608標生態池以A、B二池相互連接,總蓄水面積為10,903立方公尺,水源為流經交流道區的農田水利會灌排水路。水流由東南方流入面積較小的A池,通過面積較大的B池後由西方流回原排水路,池區設計水位高低不一,以池底高程差控制池區水位,並蓄流一定水量於池區中。由於水源水量穩定充沛,池中亦設置人工陸島,以營造水流較緩的水域環境,提供多樣化之溼生及水生植物生長棲地。池區所栽植之植物以溼生植物為主,均為台灣原生種類。二池間以排水箱涵、自交流道下連通,具有生物廊道功能,均有水流與高出水位的通路可供生物通行。
西側B池區周邊有地方農路環繞,交流道區周邊設置圍籬隔離農路與池區,為供生態池維修車輛與人員進出,圍籬共開設三處出入柵門,池區內並無特別設置維修道路。(生態池平面圖及生態池照片詳圖1-3及1-4)
1.3、施工方法
1.3.1 施工設備
(1) 池型放樣以白粉劃線或木樁拉線標示。
(2) 土壤舖置採用小型挖土機及堆土機施工。
(3) 石材放堆置依施工計畫送審核可資料,採用吊車或其他機具。
1.3.2 準備工作
(1) 檢核測量圖說範圍內,生態池區之現況高程及銜接排水管溝之高程
位置。
(2) 以白線及木樁放樣。
(3) 經監造工程師認可後,進行整地工作。
(4) 池底及池岸之底土予滾壓,避免不均勻沉陷。
1.3.3 草坡池岸及池底鋪築
(1) 舖置60cm厚之黏土層,完成後經監造工程師抽樣檢驗黏土層厚度,抽樣頻率為50m2抽樣一處。
(2) 黏土層厚度檢驗合格後注入池水,接著攪拌池水使表層黏土懸浮,靜置一段時間後,藉由土壤晶化作用形成完整之不透水膜。攪拌時攪拌工具不穿透黏土層。
(3) 堆置石塊。石塊堆置前依以白線或木樁放樣,經監造工程師認可後堆置。堆置之石塊不穿透黏土層。
(4) 舖置30cm厚之砂質土層,舖設完成後,經監造工程師抽樣檢驗土層厚度,抽樣頻率為100m2抽樣一處。
1.3.4 堆石池岸及池底施築
(1) 舖置60cm厚之黏土層,完成後經監造工程師抽樣檢驗黏土層厚度,抽樣頻率為50m2抽樣一處。
(2) 黏土層厚度檢驗合格後注入池水,接著攪拌池水使表層黏土懸浮,靜置一段時間後,藉由土壤晶化作用形成完整之不透水膜。攪拌時攪拌工具不穿透黏土層。
(3) 堆置石塊。石塊堆置前依以白線或木樁放樣,經監造工程師認可後堆置。堆置之石塊不穿透黏土層。(608標)
(4) 舖置30cm厚之砂質土層,舖設完成後,經監造工程師抽樣檢驗土層厚度,抽樣頻率為100m2抽樣一處。
(5) 砂質壤土層舖置完成後,堆砌∮20~30cm卵石,卵石採密舖型式,容許10~20%之空隙率,空隙區域以砂質壤土填補。
1.3.5 不透水檢驗
(1) 黏土層舖設完成,進行不透水檢驗。檢驗時,注入高程達黏土層舖置最高程,灌水完成後1周內,在晴天情形下,水位下降幅度不得大於50cm,逢雨天重新起算。
(2) 各項檢驗前,通知監造工程師到場,並拍照存證。
1.3.6 枯木堆置與植栽種植
依設計圖依序將枯木及植栽種植於設計位置。
1.4、結語
國道6號南投段設置生態池,是第三代高速公路理念實踐的多項措施之一,設置過程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經由各界赴現地參訪及媒體傳達,開發單位對於環境、植物及生物的關懷得到極為正面的迴響,也提供道路工程建設於交流道區規劃提供兼顧環境及生態保護的及教育宣導。
上架日期 :108-11-08
資料維護單位 :規劃組環工科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08-11-12
本頁點閱瀏覽次數: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