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6號工程
人本自然的生態國道
國道6號南投段,又稱「水沙連高速公路」,是臺灣中部第一條服務廣域交通的橫向高速公路。政府為平衡東西部區域均衡發展,並促進產業東移,最早於民國75年由省府公路局開始辦理中橫快速公路(埔里至花蓮)可行性研究,民國80年決定自埔里延伸至草屯以銜接第二高速公路。83年3月由國工局接辦後續工作,行政院決議將本計畫分為兩段辦理:霧峰至埔里段,為配合中部地區觀光與運輸需求,應儘速提前完工;埔里至花蓮段,因尚有地熱、斷層、岩爆、湧水等不確定因素,繼續評估後另案核定。
921集集大地震後,為加速地震災區重建,提振南投地區產業發展,將霧峰至埔里段計畫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訂名為「國道6號南投段」。國道6號南投段從臺中縣霧峰鄉國道3號主線分出,往東沿著烏溪及眉溪兩岸河谷及山區而行,經過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到埔里鎮,銜接台14省道,全長約38公里。
國道6號南投段全線採雙向4車道設計,除與國道3號交會處設置系統交流道外,沿線於舊正、東草屯、國姓、北山、愛蘭、埔里等地設置6處服務性交流道,並配合闢建聯絡道路銜接至現有地方道路,以提供地區交通便捷進出服務。國道6號南投段主線於民國98年3月21日正式通車,國姓交流道與舊正交流道陸續於98年10月及100年1月開放通車。
國道6號南投段的路段設計是以橋梁、隧道為主,其中隧道長4.2公里,占全長11%;橋梁26.4公里,占全長70%。在橋梁部分,主要採取大跨徑橋梁跨越河谷,減少落墩以降低對河川的影響,「國姓高架橋」更為臺灣最高的橋墩,高達70公尺。此外,採用鋼管斜撐橋的設計,也可有效減少量體、增加通視性與景觀,使國道融合於環境之中。
從規劃到施工,國道6號南投段不僅引進許多新工程技術與概念,路線與地域特性互相融合,也充分保留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在許多對環境友善的工程設計與措施之外,更以「高速公路為環境之客體」的理念,配合在地環境、人文意象與景觀特色,融合人文、永續與生態的多元價值,構築全新的第三代高速公路。
此外,國道6號南投段積極運用「路廊迴避」、「衝擊減輕」及「補償替代」等三大原則進行工程設計,具體採行各項環境友善作為,例如開闢砂石車專用道,避免施工期間對台14線造成交通瓶頸,影響在地居民進出;石灼巷跨越橋採用以水庫淤泥製作的輕質混凝土,可有效減輕橋梁厚度與重量、縮減橋墩,並減少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施工材質的選用上,國道6號南投段橋墩柱全面使用「自充填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CC),具有施工快速、充填密實、耐久性高,有效減少施工人力及縮短工期等效益;水泥混凝土容許加入爐石粉等再利用材料,減少水泥用量達24萬公噸、也減少二氧化碳排量約21萬公噸。隧道以外的路段面層,以多孔隙瀝青混凝土取代開放級配瀝青混凝土,強化排水性,減少雨天行車水霧及水滑現象,更為耐久,並可降低行車噪音,提昇用路人舒適性。路堤及路塹路段以石膠泥瀝青混凝土取代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有較佳的抗車轍能力。此外,施工期間,興建多座鋼棧橋施工便道紓解施工期間對當地交通的影響,並降低對烏溪水域及沿線之地表影響。
由於國道6號南投段穿越山川而行,在施工期間,汛期可謂一大挑戰,以「國姓高架橋」來說,工區有80%位於烏溪行水區內,預先規劃颱風及豪雨的撤離機制,並全天候監控中央氣象局設置於上游之12處雨量監測站及工區水位,便成為施工單位的重點工作之一。此外因南投是921地震的主要災區,故全線採用高等級的抗耐震安全設計,經過車籠埔斷層的路段不採高架式興建,而改以土堤方式通過,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災害,這也是適應自然地形、順勢而為的作法。
摩天高架與脊背橋梁
國道6號南投段最有特色的橋梁建築,是「國姓高架橋」與愛蘭交流道聯絡道的「南港溪脊背橋」。「國姓高架橋」是全臺灣墩柱最高的高架橋,最高達70公尺,相當23層樓高,匝道墩柱群拔地而起,由平地觀之彷彿摩天塔柱林立,非常壯觀,呈現出國道工法技術之優異,以及流暢的幾何工藝之美。
「國姓高架橋」的特殊之處,除了高度之外,墩柱數量多達17柱,並且是國內橋梁施工首度大規模採用滑動模板自動化施工法施作,可以節省更多人力物力與時間,以期能於預定工期內完成下構工作及增加高空作業的安全性,現場採一墩雙柱或三柱同時進行24小時連續施工,初期施作一墩時間為26天,之後一舉晉升至10天完成一墩,最高紀錄曾創下單日單柱完成4.34公尺。
愛蘭交流道「南港溪脊背橋」則是國內第一座採用脊背式工法進行設計施工的橋梁,外觀近似斜張橋,而構造特性接近梁橋,以斜拉鋼索作為梁橋的外置預力,可有效降低梁深,由於橋塔造型可變化,具有景觀效果,此外造型較為輕巧,耐風穩定度也高。「南港溪脊背橋」是由36條斜拉鋼索,將300公尺的橋面透過兩組橋塔托起,遠看有如兩座小小的金字塔,相當特殊。
完工之後,用路人行走國道6號自西部平原進入埔里盆地,便可見到「南港溪脊背橋」優雅洗練、俐落簡潔的線條,白色的鋼梁映襯著湛藍的天空,與周遭青山綠水的自然美景相互融合,成為埔里地區的國道新地標。
尊重生態 棲地補償
國道6號南投段行經路段多為鄉野田地,因此配合原有的生態及地貌,首創國道濕地生態池,一處在東草屯交流道,一處在愛蘭交流道,為我國國道大型匝道區地景復育的首例。國工局保留匝道區的灌溉水道及周邊綠帶,並利用灌溉尾水恢復原有地景,營造適合當地鳥類、哺乳類、魚類及爬蟲類生活,且不受干擾的棲息環境。透過這些棲地補償措施,以儘量復育當地的濕地動植物自然生態,期在交通建設的同時,能兼顧不同物種的生存空間,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及景觀道路。
在生態池完工之後,除了常見的白鷺,還可以看到斑鳩、紅鳩、夜鷺、翠鳥在當地棲息覓食,還有成群的蜻蜓、螢火蟲。此外,根據農委會特生中心和學者專家的調查,當地還有陸蟹、溪哥、吳郭魚、鯽魚、烏溜、松鼠、田鼠、青蛙等動物出沒。國道工程結合積極性生態復育措施,不僅是將土地還給自然的具體表現,也成為未來國內相關生態工程的重要參酌。
此外,在生態保育方面,國道6號南投段特別設計水陸生物廊道,及在排水邊溝設置生物逃生坡道供落溝生物脫離,並訂定規範必須於施工期間保護稀有動物的生存環境。由於國道6號原為多種禽鳥自在飛翔的山林棲地,為了避免飛禽誤闖國道或低空衝撞透明PC板隔音牆,造成受傷或死亡,國工局特地貼上猛禽老鷹圖案的貼紙,作為忌避驅趕之功能,自通車以來路面均未發現飛禽死屍,足見成效。
效益與影響
國道6號南投段之完工,有效擴展了國道3號的直接服務範圍,建立南投地區東西向快捷道路運輸系統,並提供南投、草屯、國姓及埔里等地方中心至臺中都會區之可及性,實現中部生活圈的構想,以促進整體經濟與平衡區域發展。此外也有助於健全高快速公路路網結構,紓解台14省道交通擁擠情況,霧峰與埔里之間的往來,改走國道6號,行車時間大幅縮短,能減少車輛油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節能減碳的永續目標。
同時並能帶動南投地區如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日月潭、霧社、奧萬大、廬山、清境農場等風景廊帶的觀光遊憩發展。而國道6號南投段以環境生態為本的各項設計與施工理念,也建立我國國道工程的新里程碑,成為下一世代相關工程的重要典範。
上架日期 :107-02-11
資料維護單位 :工務組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07-01-22
本頁點閱瀏覽次數:2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