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
為因應溫室效應導致之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等現象,世界各國紛紛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的制約,更希望藉由碳足跡盤查→溫室氣體減量→進行排碳量抵換等程序,達成碳中和的終極目標。而我國自民國97年行政院揭示「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白皮書」開始,正式啟動公共工程碳管理行動,而接續之「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節能減碳執行方案」(工程會,民國98年)、「推動節能減碳公共工程(工程會,民國99年)」、「節能減碳規劃設計參考原則」(交通部,民國99年)、「交通運輸工程碳排放量推估模式建立」(交通部,100年),使我國公共工程碳管理,由「定性」提昇為「定量」,得以跟國際接軌。

依據PAS2050:2011、ISO14064系列、ISO/TS14067等碳足跡相關國際標準,產品(如橋梁、道路、…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評估,應考量整體生命週期,包括原料取得、材料製造、運輸、興建、營運、拆除廢棄等階段。依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道路橋梁於興建完成時,產生之溫室氣體佔比約80~90%,惟甚少關於營運階段(如維護(修)、耐震補強、…等)的實際調查資料,故希藉由本計畫瞭解橋梁營運階段可能之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建立不同補強方式之碳排放量資料庫,以做為後續其他工程參考。

上架日期 :109-11-17
資料維護單位 :規劃組結構科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14-01-08
本頁點閱瀏覽次數:2615